查看原文
其他

国际校长眼中的人才:不成材,再国际化也没有意义

顶思 顶思 2021-11-12

近日,由全球化智库与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共同研究编著的《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20~2021)》蓝皮书发布,其中显示:新冠肺炎疫情并未明显影响中国学生出国留学的实际需求,中国出国留学人数持续保持正增长,拥有国际视野也成为不少留学生的核心竞争力——那么,到底怎么样才算是国际化人才呢?当我们在讨论国际化和国际化人才的时候,到底在讨论什么?


就此话题,顶思邀请到了南京泰晤士学校总校长兼学术校长李康华、北京市新英才学校执行校长张万琼、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集团教育合作事业部总经理叶明,让我们来看看他们眼中的国际化人才培养。


汇编 | 玉关虎竹



Q1

从您学校的视角看,怎么定义国际化人才?


李康华:


我非常不喜欢“人才”这个词——human  resource,这听上去像把人当作工具。


人是价值的实现:人不是生而为人,实则是学以成人,就是通过学习和教育,把人从一个物理的人变成一个精神的存在、社会的存在、灵魂的存在,推动文明的进步。


我也不喜欢讲“国际化人才”——其实有更好的表述,那就是“世界公民”:培养学生具有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既能实现个人价值,同时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推动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这其实是一个更好的目标。

张万琼:


北京市新英才学校办学已经13个年头了,第二个十年到来之际,我们提出了“爱创百年”的宏伟目标和发展战略。我们定位培养有世界担当的中国英才,也就是说,希望我们的学生热爱世界、身心健雅、终身学习、跨界交流、善于决策、勇于创新、服务中国、心系天下。有这样的情怀、眼光和格局,我想这就是未来的国际化人才。

叶明:


国际化人才这个概念,有两个关键词。第一,人才。一个学生要全面掌握基础知识,同时综合素养有全面发展。这才是人才。不成材,再国际化也没有意义。第二,国际化。何为国际化?北京外国语大学是中国在外语教育、国际化交流方面最顶尖的大学,有把中国介绍给世界、把世界介绍给中国的责任。作为北外二级单位,我们的目标就是培养“中国的国际人”“国际的中国人”。北外国际课程设计理念是用中外融合标准定义赋能孩子成长。所谓国际化,一方面我们要有文化自信,另一方面要培养国际化素养,或者说国际理解教育


国际理解教育,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第一,掌握理解世界的工具——一门或多门外语能力;第二,重要特征——多元文化的理解能力;第三,核心——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Q2

为了培养这样的人才或世界公民,你们学校在基础教育设置、团队管理、文化建设上,进行了怎样相应的融合或取舍?有哪些国际化跟本土化的平衡?


李康华:


在南京泰晤士学校,我们认为文化、同理心以及创新是面对未来非常重要的因素。所以,我们特别重视学习共同体的建设,强调对老师终身学习的支持,强调家长作为终身学习共同体的一员,赋能家长和孩子一起成长。


从文明角度来说,人类文明开始于对自我中心主义的一种克服——慢慢认识到他人的可能性,最终克服民族中心主义、走向世界理解。


从培养角度来说,我们需要课程支持,需要培养方式支持,需要活动支持,需要老师示范。它是一个综合的工程。


我们学校特别重视民族文化课程,因为国际认同或国际理解力的前提是建立在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之上的。


民族文化认同不是全盘照搬,而是一种批判性的思考。所以,我们开设了探究式的课程,引导学生对于中华儒释道等文化进行全面的理解、深度的思考。比如:我们会比较苏格拉底与庄子在死亡观上的差别——在这样的过程中,虽然我们仍处在国际课程框架下,但无疑地,孩子们对中国文化会有更深刻的认知。

张万琼:


作为教育人最关注三个问题: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以什么方式培养人?只有明确了这个目标,才能根据目标确定课程体系。


对课程设置的思考,要基于中国的国家政策。比如基础教育阶段,应以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为基本,并与国际课程进行有机融合。整个过程中,激发孩子的内驱力,让学生真正为“我要更强”而努力,才能达到我们的培养目标。


新英才学校始终坚信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所以培养体系中我们非常注重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疫情期间,我们让孩子在家里进行了一系列的项目式学习。我们的老师把陶艺课带回家里带到厨房,开发出“蒸出来的艺术”等一系列课程,让孩子们用面食做出艺术品,并将这些美丽的面店赠送给防疫工作人员。从小处着手,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和责任感——家国天下,才有我们的未来


新英才以爱与创造作为教育主张。武汉刚封城时,我们的一位2019届的同学毕业生便在美国组织成立了行动小组,几个小时内就发展到38人。他们成立了医院组、物资组、募捐组、运输组等,分工明确、克服困难,建立起29条国际航线,把募集到的数以万计的口罩、防护服送到294家医院。这个同学在新英才时就是爱心社的成员——可以说,这就是我们要培养的有世界担当的中国英才。

叶明:


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在个性需求方面还存在一些短板,在校本课程、选修课程方面有待改进。


像我们北外附属很多学校,有几十、上百门的选修课程可供学生选择。人才培养,既有基础的工作要完成,同时也要兼顾每个孩子的个性发展。


课程设计的时候,我们把国际理解融合在外语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学语言既是对语言能力的提升,也是加强对多元文化的理解。


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教学方法设计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整个外语课程是国际理解教育的融合体。


另外,我们倡导大阅读的概念,因为语言教学有个规律:必须先有足够的输入,才会有高质量的输出。


Q3

怎么平衡应试教育和素养教育?


李康华:


对于应试教育的危害,再怎么估计都不过分。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最应重视孩子的身心健康。但从疫情暴发到现在,出现了很多孩子轻生的案例——这么年轻的生命选择自杀,一定是我们教育出了问题。应试教育对孩子的伤害是全方位的。


对于应试教育的改革,我们需要有勇气和智慧。我们是人口大国,立即采用英美那种几乎是一对一教学的模式是不现实的。但是从学校方面来说,我们可以在评估方式上进行改变,同时做好家校培训、让家长不要过度焦虑以及对孩子提供生命教育支持等等。

张万琼:


应试跟素质培养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关键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怎样寻找一个平衡点,对学生的时间、精力和教师的教育教学进行合理安排。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今天成为了很好的工具,借助现代技术,我们更有可能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对于应试,我们不能把它当成洪水猛兽,根据认知心理的研究表明,考试是高效学习方法之一,也是人应该具有的能力之一。

叶明:


两位分享的都很有道理。从概念讲,应试与素质培养不冲突:应试就是测评、评估、考核,而任何一个教育体系都需要考核,如果没有考核,很多标准会虚无缥渺,所以这个角度来讲,考试跟素质培养并不冲突。


但李校说得也很对——我们现在的考试体系亟需优化,考试的测评方法得有科学的设计。国家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比如英语,中、高考的考纲和考试内容已经越来越偏向于能力测评,但总体的改革和调整需要时间


Q4

如何看待VUCA时代的教育?


李康华:


虽然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不确定性的世界,但是对于教育,我们应该怀有信心,相信人类的爱和理性。康德说,爱和理性是人天生就有的。疫情是暂时的,全球化的资源配置仍将有条不紊地运行下去。反思人类文明,从远古到今天,总的趋势是在进步。基于对理性、爱的信任,我们的未来一定是向好的。

张万琼:


危机中有契机。新英才学校在疫情期间更加认识到,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念:国际化趋势永远不会变。


这两三年中,我们会遇到许多障碍。作为学校,得能够生存下来并有所发展,还要关注家长和孩子的需求——怎么结合好这两个点,便是学校治理的一种智慧。可以说,疫情促进了我们的成长。新英才在这个过程中,推出了一系列举措,作出了一系列创新和改变,这些行动让我们对未来拥有了信心。我们的教育就是培育孩子以确定的实力迎接不确定的未来。

叶明:


2020年是一个多灾之年。但我们应坚定地遵循总书记提到的“四个自信”——把自己做强了,不管外界怎么变化都不会受影响。真正内功强的学校会留下来,因为国际教育的需求不会变;另外,眼光要放出去,了解外面的世界,了解了之后,你去理解、适应,甚至去改变、引领。


一句话总结:我们要自信,但不能自大;要开放,但不能盲从。


▲以上内容整理自

Raise2020亚洲国际学校大会圆桌论坛


往期精选

耶鲁大牛创办国际学校:培养孩子学习能力之外的能力


俞敏洪:父母犯这些错,会让孩子失去学习兴趣!


这位比尔·盖茨“最喜欢的老师”,成就了一所伟大的学校!


GDP破2万亿,今年新建10所国际学校:这座“硬核城市”未来可期


从美国优秀大学申请书中,我们找到了名校录取的秘密



顶思资源库

研究报告

● 2020 中国国际学校图谱


● 2020 国际学校薪酬人才趋势报告


● 国际学校服务商名录


专业发展

升学指导高阶证书培训


 iPGCE国际教师资格证课程


社群活动

2020第三届RAISE大会

● 2020第五届国际学校人力资源峰会

● 2021国际教育领导力峰会


人才招聘

顶思人才-国际学校精准猎聘服务


顶思国际教育行业联合校招


会员服务

SMILE学校会员计划


思选服务商会员计划




上海:021-60496511

北京:010-53382767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